全文实录丨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通报会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充分展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助推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着力打造“高原明珠 绿美春城”,5月17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通报会,发布了近年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去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达成了历史性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了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描绘了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指引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惠益全人类和子孙后代。
昆明市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米,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丰富,昆明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占云南植被亚型的59%,占云南群系的33%,占云南群丛的56%。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状况总体为“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
一、 加强领导,统筹保护工作
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印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三五”“十四五”实施方案和年度任务通知。在蒙特利尔举办的COP15第二阶段大会上,昆明在全球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殊荣。
二、 整合资源,编制物种名录
我们邀请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西南林大、云南大学等单位25位专家组成编制组,收集昆明市现有的生物物种分布资料和数据,全面系统整理,编制完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于2022年10月出版。该名录共收录了大型真菌、地衣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11个生物类群,共计6818种(部分类群含种下等级)的物种名称、分布区域、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等信息。其中,大型真菌832种,占云南省已知种数的30.2%,全国的17.3%;地衣317种,占云南省已知种数的29.8%,全国的18.0%;高等植物4856种,占云南省已知种数的25.4%,全国的13.2%,脊椎动物813种,占云南省已知种数的41.1%,全国的23.2%。昆明市共有中国特有物种1764种,云南特有物种329种,昆明特有物种97种。该名录是国内第一个州市级完成的生物物种名录。
三、 多措并举,推动资源保护
一是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梳理核实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分布,组织开展黑颈鹤栖息地恢复、富民枳重引入等工作,通过人工对富民枳的栽培育苗,目前在富民基地已有6390株成活,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二是组织做好滇池湖滨生态湿地保护,持续对滇池水体、湖湾的大型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滇池水环境,以及环湖湿地的建设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逐一识别各块湿地存在的问题,先后出台了《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实施方案》《滇池鱼类滇池金线鲃栖息地修复》等地方标准。
经过多年的保护治理,滇池水环境质量和湖滨生态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多种水鸟现身滇池,土著水生植物得以重现,滇池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现有鱼类26种,土著鱼类恢复至6种(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泥鳅、侧纹云南鳅、银白鱼、云南光唇鱼),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滇池及湖滨区域出现彩鹮等多种国家级珍惜、濒危和保护鸟类。
四、 建章立制,保障生态安全
一是开展我市“三线”划定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4662.5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19%。通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和管控,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城乡安全。二是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依据未来城市定位,明确空间发展目标,优化空间总体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与城市更新,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健康、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我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0个,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查评估,组织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编制完成《昆明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待国家和省审批后实施,各类保护地相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四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6%,森林蓄积量6057万立方米。
五、 严格执法,打击违法行为
一是按照长江“十年禁渔”、珠江禁渔的相关要求,昆明市天然水域渔政执法实现全覆盖。二是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开展“昆仑”专项行动,持续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违法犯罪、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打击滇池等重要水域保护区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等。三是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针对2017-2022年“绿盾”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排查,目前,涉及昆明市的相关问题均已按要求完成排查和整改。
六、 依托资源,推动持续利用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昆明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有1535科、5346属、7419种,珍稀濒危药材70种、新分布3种;调查重点中药材884种。基于丰富的植物资源,我市正在积极探索中草药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2022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2.68亿元,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78户,聚集了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积大制药、贵研药业、沃森生物、中国医学生物所、贝泰妮、昊邦医药等企业,拥有“云南白药”“康王”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民族药)独家品种近200个。
七、 公众参与,开展社会宣传
我们每年把“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三大品牌主题宣传活动之一,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五进”宣传活动30余场,摄影、征文等活动10余场;启动了生物多样性魅力之城系列科普课堂100课进校园;制作《生命的奥秘 物种的价值》《生物多样 魅力昆明》等宣传片12部;打造昆明开学第一课—COP15相约美丽春城宣传,在全省中小学播放量百万人次以上;联合360公司,策划裸眼3D“相约春城 一同守护”生物多样性公益动态画报,阅读量3亿人次以上;“我参与 我践行 助力COP15”系列活动荣获2022年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渔业资源、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地、森林、野生植物保护相关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效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和各类自然保护地,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进一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控政策。
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研究,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协作,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拓展COP15后续效应,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技术交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构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统筹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实施年度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报完毕,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中国环境报记者:近年来,滇池开展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工作?
答:滇池是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加强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通过滇池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滇池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湖滨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多种水鸟现身滇池,土著水生植物得以重现,滇池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针对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工作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在2012年启动了滇池水鸟、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动植物的现状调查研究工作。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于2019年起系统、全面、持续的开展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研究工作,具体包括:滇池全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系统调查、滇池鸟类监测研究、与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配合开展滇池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相关成果为《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的制定奠定基础。
二是滇池鸟类栖息地保护开展的工作
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不断探索滇池环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为滇池鸟类栖息地修复及保育提出技术指导,推动滇池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通过《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规划》《滇池湖滨湿地 水鸟栖息地修复》等规划标准的编制,针对滇池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及觅食特点,提出了修复开阔明水面、浅滩、高大挺水植物休憩点生境,并提出栖息地生境修复的具体技术参数,以期满足多种类型水鸟栖息生境需求,为滇池鸟类的保育提供技术指导。
三是滇池土著鱼类保护工作
近年来,滇池开展了一系列土著鱼种的人工繁育、增殖放流、产卵场的恢复和保护等工作。滇池金线鲃是滇池特有鱼类,曾经是滇池经济鱼类之一,之后滇池金线鲃在滇池水域难觅踪迹。仅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龙潭中。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科技攻关下,2007年首次突破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有效避免了该种群的灭绝,截止目前,累积向滇池水体放流鱼苗800余万尾。2021年-2022年,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等单位所对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鱼类开展持续调查,同时制定了《滇池鱼类 滇池金线鲃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该标准于2023年1月正式发布。该标准的制定可系统性的指导和规范滇池金线鲃栖息地的修复,对滇池珍稀土著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滇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得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银白鱼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经济鱼类,占鱼产量的50%。由于滇池围湖造田,湖面缩小,湖盆变浅,破坏了水生生物繁殖栖息场所,尤其是产卵场所的石砾滩涂受到严重破坏,迫使银白鱼产卵地的迁移,而新产卵场正是水质污染区。水环境的破坏和酷渔滥捕、湖中引种失误等原因,导致仅分布于滇池的银白鱼资源量大幅度下降,现在仅在捕捞季节偶见。2016年,市水产所牵头组建了“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针对银白鱼开展保护性研究工作,系统地研究了银白鱼的生物学习性、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技术,2017年成功实现该鱼种的人工繁殖。
云南光唇鱼曾经是当地主要捕捞的野生鱼类,目前在调查水域内已经极为少见,已有多家单位实现了人工繁殖。昆明裂腹鱼曾是当地主要捕捞的野生鱼类,根据对当地渔民等的调查,其数量已经极少,个体也有小型化趋势。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实现了其人工繁殖。
新华网记者: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近年来,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
一是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加强对土壤、水源、空气等资源的保护和治理,采用生物防治、绿色施肥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生产的环境健康;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对农作物、蔬菜、花卉、果树、中药材等重要作物,以及畜禽、水产、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积极推广种质资源保护、基因保护等技术,确保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三是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网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请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是什么关系?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就两者关系而言:农业种质资源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及其物质基础,对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系中不同生物种类、基因型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和利用物种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则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
就开展工作而言:从2019年开始,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昆明市组织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率先启动微生物和自然水域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查清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种的分布范围、主要特性及农民认知等基本情况;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消长状况等基本信息。完成1956、1981、2014三个年度普查表的填写,征集资源470份,上交国家资源库的农作物品种共有409个,畜禽、水产(含自然水域)、微生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收集、鉴定、评价及生产性能测定工作顺利推进。先后认定了《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昆明库》《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家禽活体)基因库》《省级云南白鹅遗传资源保种场》和《省级圭山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区》。2022年,新增认定《省级绣球属花卉阳宗海种质资源圃》《省级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圃》和《省级圭山山羊遗传资源保种场》《省级云南麻鸭遗传资源保种场》;云南灰鹅、乌骨绵羊、云岭山羊、撒坝猪等遗传资源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完成省级粮食作物品种试验和品种验证性试验,以及国家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任务;完成国家级寻甸县区域性(小麦、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宜良县鲤鲫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任务。
就下步工作而言: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种业振兴方案》,结合昆明实际印发了《昆明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坚持保护优先、突出特色、企业主体、统筹推进的原则,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求,聚焦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昆明省会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国家级、省级驻昆及市属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力量优势,以及各类农业园区集群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平台,重点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种业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基地提升行动、种业市场净化行动“五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把昆明建成国家级高原特色现代种业创新中心、现代种业产业中心和现代种业交流展示中心。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系统评价、深度鉴定挖掘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性、现代化的低纬高原特色农业种质资源保存及利用中心。同时,我们将通过教育引导和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公众对农业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能力,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近年来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市林草局始终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监测和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轿子山保护区动植物保护方面卓有成效。目前记录有高等植物231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须弥红豆杉数量从保护区成立初期的3株增加到24株;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攀枝花苏铁由保护区成立时的338株增加到4000多株;国家I级保护动物林麝不论是种群还是分布范围上都有大幅提升。其中有些动物还是近年来在保护区第一次被发现,例如国家I级保护动物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金裳风蝶、滇川大步甲和川西斑羚等。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加强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力度,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云南电视台记者: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控政策?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目前,昆明市正在编制《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规划》中提出构筑以“一屏两湖四廊”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打牢全市生态基础,并从空间功能分区管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两个方面明确了规划要求。
(一)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方面:
落实云南省主体功能分区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形成“3+4”的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将全市分为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域。叠加重点小城镇、自然景观保护功能区(含自然保护地体系)、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能源资源富集区4个功能区。按照整体稳定、局部细化的原则,将全市主体功能细化到乡镇级,叠加功能区以名录管控。
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东川区,是昆明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方式。
(二)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管控方面:
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战略定位,强化底线管控,划分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制定管控规则。一级规划分区包括六类: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
1. 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即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区域,是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生态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52%,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滇池、阳宗海、喀斯特地貌区以及自然保护地分布地区,引导发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生态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的前提下,其他区域严格限制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未经依法批准,严禁擅自占用,严禁随意改变用途。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且符合管控要求的有限人为活动。
2. 生态控制区
生态控制区即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生态控制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65%,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湿地、林地集中分布区域,是规划期内生态质量提高和生态功能提升的主要区域,是积极构建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及生态廊道贯通的关键地区。生态控制区原则上按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依法制定区域准入条件,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根据空间规划确定的开发强度,提出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矿产开发、旅游康体等活动的规模、强度、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三)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方面:
1. 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区域
在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区域,位于金沙江下游沿岸海拔1300米(阴坡)—1600米(阳坡)以下,区内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物种特有率极高,具有重要保护价值。主要保护物种以穿山甲、攀枝花苏铁、林麝、白腹锦鸡等为代表。在中东部高原湖泊区域,包括位于长江和珠江水系的滇池流域,主要保护物种以白胸翡翠、白琵鹭及紫水鸡等为代表。高原湖泊沿线的垂直变化气候特征和温暖如春的气候条件,促成了植物类型的多样性,使昆明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中药材、食用菌和烟草种植基地。
2. 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的建设和管理。加强高原湿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加强各类湿地保护设施建设,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林地质量提升、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加强对保护地之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加强栽培作物、饲养水生动物野生型和近缘种就地保护。
3. 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强化重点、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保护,降低人类活动对重要物种栖息地的影响,建立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库建设。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完善植物园体系,规划建设植物博物馆,形成较为完整并覆盖不同海拔梯度和特殊生境的植物园体系。完善珍稀濒危植物的种植资源和野生重要经济物种的保存和繁育体系,依托中药材基地,建设濒危药用野生植物繁育和生产基地。
4. 加强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开展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的预警与防控,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长期监测机制、生态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昆明电视台记者:滇池是昆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滇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哪些成效面?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滇池位于昆明城区的下游,为滇池流域海拔最低点,是流域污染物唯一的受纳体。
滇池的保护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昆明市委、市政府也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六大工程”的同时,还启动了滇池“四退三还一护”(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林、还湿、还湖,护水)生态建设工程,共完成退塘、退田4.8万亩,退房233万平方米,退人3.2万人,累计拆除防浪堤90千米,在滇池的演化历史进程中首次实现了“湖进人退”。同时在退出的空间内按照“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恢复最大化”的原则,开展环湖生态建设工程,共建成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湖滨湿地2.52万亩、生态林1.47万亩、陡岸生态带0.93万亩、自然恢复的湖内湿地1.37万亩。目前滇池的自然岸线率已达89%,形成了基本闭合的滇池环湖生态带,为“高原明珠”构建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其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良性恢复,基本实现“人水和谐”的景象。
上述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了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存环境,极大了提升了滇池的生物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滇池环湖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从2007年的13.1%提升为目前的81%以上,湖滨及湖内维管束植物物种数量从生态建设前的232种提高至303种。近年来,相对喜清水的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出现频度有所提高,马来眼子菜等在部分季节和局部水域甚至能够达到优势物种的水平。上世纪50-60年代的优势物种轮藻、海菜花、苦草在滇池局部水域开始有自然分布。草海沉水植被盖度提升较为明显,由“十二五”期间的1-5%增加至10-15%。
二是鸟类增加明显,从139种增加至175种,其中,水鸟64种、林鸟111种。滇池目前有白琵鹭、紫水鸡、水雉、黑鸢、黑翅鸢、白腹鹞等23种国家保护或国际国内受胁物种。
三是滇池特有土著鱼类种的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取得一定成效。滇池鱼类现有26种,其中土著鱼6种(滇池高背鲫、泥鳅、侧纹云南鳅、银白鱼、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近年来,滇池开展了一系列土著鱼种的人工繁育、增殖放流、产卵场的恢复和保护等工作。经过努力,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2017年首次实现滇池土著鱼——云南光唇鱼的增殖放流;2019年,被IUCN列为濒危级(EN)的滇池特有种——银白鱼实现人工繁育,其增殖放流将对其野生种群的扩大提供帮助。
昆明日报记者:《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进展情况以及目标是什么?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进展情况:根据自然资源部、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的统一安排部署,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1年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依据,以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为工作目标,启动《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