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排头兵 | 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智慧、云南方案!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各界再度聚焦七彩云南,密切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智慧和云南方案。
云生万物 和谐共生
七彩云南,地球家园的璀璨明珠;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地处北半球低纬度高原地带,云南境内高山耸立、河谷深切、地势险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红河、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纵贯全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
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气候,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现有的生态系统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类型。云南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虽然仅占全国的4.1%,但各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显示,云南现记录有大型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共11个生物类群25426个物种。其中,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51种、野生动物242种,分别占全国的41%和57.1%。
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战略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维护跨境国际河流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落户昆明的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称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生命之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746种308624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库保存11602种野生植物种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
华盖木 供图
近年来,随着云南科研机构生物多样性研究、调查的深入推进,新物种发现不断取得新进展。
牢记使命 倾心守护
为守护好大自然给予云南的馈赠,云南举全省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完善保护体系、开展保护行动和生态修复,为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我省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近10年来,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21—2022年,云南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深度参与COP15第二阶段会议,向全世界展示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收获‘昆明宣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重大历史性成果,为云南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对云南持续创新引领生物多样性治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寄予厚望。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持续深化巩固COP15成果的要求,云南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的生动缩影和象征,肩负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亮眼成绩,持续积极贡献云南智慧和云南方案的重任。”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子杰说。
为贯彻落实国家《行动计划》,坚定践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化拓展COP15成果,积极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落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在2012版《行动计划》实施成效评估基础上,我省多部门联合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了全省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任务、5大优先领域和30项优先行动。全面夯实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的基础,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七彩云南。
亚洲象 张彤 摄
省林草局副局长田建宏介绍,我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先后印发实施了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同时将香格里拉、亚洲象、高黎贡山、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和昆明、西双版纳2地的国家植物园列入全国布局方案。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试点顺利推进。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布局、重新构建了云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全省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84.91%。
滇金丝猴 龙勇诚 摄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为着力点,云南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 绿富共赢
在昆明郊野公园里赏绣球花、品云茶,到西双版纳观大象与雨林亲密接触,去观鸟胜地高黎贡山沉浸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一条条依托生物多样性优势推出的生态旅游产品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感受具有独特魅力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云南在世界上最亮丽、最具辨识度的名片,更是全省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汇聚力量、统筹资源,有序发展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培育的产业,共享生态文明红利。
作为中国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云南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云南省文旅康养产业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观象、观鸟、观鹤”成为“游云南”标配;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高黎贡山、独龙江、梅里雪山等一批生态旅游品牌持续打响;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石林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昭通大山包和文山普者黑重要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景区建成;西双版纳野象谷、植物园,迪庆普达措,丽江玉龙雪山、泸沽湖等生态型景区已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钱坤介绍,截至目前,云南有A级景区624家,生态旅游景区占总数的72%。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遗产中茶文化主题项目空白,捍卫了中国茶文化起源国地位,云南世界遗产增至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云南生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体系基本形成、地位逐渐凸显。
同时,全省把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大省作为种业振兴的首要目标,积极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可斌介绍,2021年以来,云南圆满完成了国家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任务,新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000余份,采集制作畜禽、水产遗传材料57000余份,进一步摸清了全省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等基本情况。落实中央和省级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各类项目资金达3亿元以上,全省现有省级以上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库、圃、场、区达到99个,规范保存作物种子、植株和畜禽遗传材料近20万份,水产资源保护区面积达3万公顷。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还是国家“十四五”种业提升工程规划中唯一同时布局作物资源中期库、畜禽资源基因库和水产资源库的省份。3大资源库项目将于2025年上半年全部完工,将为云南建成国内一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赏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成为国内消费新时尚,云药、云菌、核桃、澳洲坚果、油茶、花椒、竹笋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为全省产业发展注入了生物多样性活力。
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云南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厚植绿色本底,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和生态优势转化的有效路径和模式,一幅生态美、林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
共建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良好的气候环境、森林生态、山地湖泊等自然资源优势,云南正加快香格里拉风景道、滇川风景道、滇桂粤边海风景道建设。实施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开展适宜开发的生态景观资源调查评估,合理布局生态旅游和康养活动,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推动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与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价值感,增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依托云南好山、好水、好风光,共建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努力建设世界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主导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机制,研究谋划云南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的实践路径和长效机制。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这一目标,云南将重点做好4件事。一是构建管理体系,制定出台云南省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相关政策、评选标准和规程,建立完善认证、管理、评估体系。二是打造一批试点,凝聚各方力量,在条件较成熟、意愿较强的地区,依托现有资源提升完善,率先试点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然后由点到线,打造6至8条特色生物多样性体验线路,将云南建设成世界级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三是着力构建讲解词系统,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多样性前世今生以及与人类生存发展、现代生产生活的关系,讲好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和故事,为生物生态产业赋能、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增彩。四是充分发挥现代智能技术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创新体验形式,打造生态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解决人们走不到、看不见、听不着等问题。